媒体:“跨学段任教”不可硬跨,怎样实现平稳过渡?
多地推行跨学段任教引发争议
最近,”跨学段任教”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。山东、江西、福建等多地纷纷出台政策,将小学、初中教师调配至高中任教。这一举措看似解决了部分地区的教师资源分配难题,却引发了广泛争议。有教师形容这种调配是”赶鸭子上架”,更有甚者在选调考试中故意考出个位数成绩以示抗议。
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学龄人口变化的现实难题。随着出生率下降,小学阶段学生数量减少,导致部分小学教师出现富余;而高中阶段因学制长,人口波动影响尚未完全显现,暂时出现教师短缺。面对这种情况,”跨学段任教”看似是解决师资配置的”性价比”之选,但实际操作中却暴露出诸多难题。
硬性跨段任教存在哪些隐患?
教学质量首当其冲。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、技巧和学生管理存在显著差异。一位小学教师突然被调到高中任教,面对更复杂的学科内容和青春期学生,如果没有充分准备,很难保证教学效果。正如报道中提到,有些教师抱着”教不好再调回去”的心态,这种消极态度对学生的伤害可想而知。
教师心理适应也是大难题。从小学到高中,不仅是教学内容的跨越,更是教育方式的转变。小学教师习性了耐心引导、细致讲解,而高中教学更注重思考训练和自主进修力的培养。这种转变需要时刻,更需要专业培训。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教师从一个学段”扔”到另一个学段,结局往往是两败俱伤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这种硬性调配可能成为常态。学龄人口的”排浪式”变化不是短期现象,如果现在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应对,未来可能陷入恶性循环。我们需要的是体系性解决方案,而非应急性的”创可贴”。
怎样让跨学段任教真正发挥影响?
跨学段任教并非完全不可行,关键在于怎样科学实施。开门见山说,必须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。不是所有教师都适合跨学段教学,需要从专业能力、心理素质、个人梦想等多方面考量。强制调配只会适得其反,自愿选择才能激发教师潜力。
接下来要讲,配套培训不可或缺。杭州市富阳区的行为值得借鉴——开办跨学段任教储备师资培训班,让年轻骨干教师提前适应不同学段的教学特点。这种”能上能下”的培养模式,比突击调配更可持续。
最终,政策设计要更加人性化。教师不是可以随意调配的”棋子”,而是教育的主体。应当尊重教师的专业进步梦想,提供合理的职业进步路径。薪资待遇固然重要,但职业成就感和职业环境同样不可忽视。
建立长效机制应对学龄人口变化
面对学龄人口变化这一长期挑战,我们需要更体系、更长远的规划。小班制教学、师资储备优化、弹性编制管理等多种措施可以并行探索。教育部门应当未雨绸缪,提前布局,而不是等难题出现后才仓促应对。
跨学段任教可以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,但绝不能是简单粗暴的硬性调配。只有尊重教育规律,尊重教师专业进步,才能真正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。媒体提醒”跨学段任教不可硬跨”,正是希望各地在教育改革中保持理性,避免急功近利。
教育是百年大计,任何改革都应当以学生进步为根本,以教师成长为支撑。在学龄人口变化的背景下,我们更需要冷静思索、科学规划,让每一个教育决策都能经得起时刻和操作的检验。